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在线课堂”如流星雨般袭来,许多高校纷纷建立慕课等在线课程,以彰显学校的国际化与现代化水平。当人类面对近百年来最重要的教育变革,理性的思考显得十分必要。
教育的本意在于使主体获得的知识能在超越原来的学习情境中得以运用,也就是把知识都遗忘以后依然存留的方法、思维与智慧。广阔和便捷的知识获取途径以及丰富多元的知识本身仅只是为教育目的达成提供了可能性,轴心还有赖于教师、情境与受教育者的有机组合。
霍金曾警告称,人工智能最终或许将威胁人类的生存。借助计算机我们看似无所不能,被取代也不无可能。所幸人类思维与计算机思维确实存在足以改变危机的区别——爱,具体表现为利他性,创造性和情感。这正与教育的本意不谋而合,我们希望留给后代的不仅是摆脱生存桎梏的技术,更希望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通过教育者的示范力行,通过教育情景的熏陶,让受教育者体会人类的情感,感受艺术的独特,感悟世间万物的美。
“互联网+高等教育”依据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提供专属服务,强调一切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对丰富多样未经筛选的知识,学习者们或会走进茫然不知所措的尴尬境地,甚至有可能陷入杂乱无章被信息抽空的疯狂状态。“互联网”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最好的媒介,但把知识传入另一个头脑里去的关键媒介的确离不开师生互动和教育过程。有人说,经由“互联网”的传播优秀的教师走出了课堂,摆脱了地域限制,成千上万的学生都将得益于他的教导,这难道不是一桩美事吗?事实上,教师依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对课程进行系统的规划,课上弹性把握、张弛有度,课下情感互动、行为示范,这是任何数码系统都难以替代的现场学习体验。
正如近日一个论点所说,“如果缺乏实体,互联网加什么都是泡沫!”
(选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上一篇: Coursera部分课程引入课程导师
下一篇: 2015年度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十大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