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大学的解构已经发生,然而建构却远未完成。大学再造,主要将在“理念、治理、范式”三个维度上展开。
(一)大学教育理念的再造
谁是教育的主体,或曰以谁为中心,在什么意义和多大程度上以谁为中心,这一问题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问题,大学的教育理念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学演进而不断发展。
以学生的“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四维一体为中心,应成为我们对教育教学本质的新认识。把“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放在优先位置和中心地位,旨在着力培养学生内在的价值尺度和健全有力的人格。近几年来,美国教育学界推崇“Grit”(坚毅)的新教育理念。Grit的内涵是一种包涵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的性格特征。大力提倡“坚毅”的旨趣在于,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应是培养帮助学生取得成功的性格特质、健全人格、心灵力量和意志力。
未来的学习主要是探索未知的深度学习,学习的“过程价值”远大于作为探索结果的“知识价值”。同样重要的是,学习不仅是成才、成功、成就的艰辛拼搏过程,还应是建立自信、获得快乐、铸就阳光心态的成长过程。学校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在学习过程中着力锤炼学生自身内在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大学治理结构的再造
数字化技术将使大学治理层级更加扁平,组织与协调更加快速灵活。一切管理都用数据“说话”,高校将从“凭借经验的粗放管理”,向“依靠数据分析的集约治理”转变,从而促进教育管理方式的再造和优化。
在教学管理方面,应借助大数据分析,建立学生从入学、学习、生活、就业与职业发展等过程数据档案,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习惯、考核评价以及职业规划等学情数据。通过基于数据关系和分析的客观决策,进一步助力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
(三)大学教育范式的再造
在数字化的引领下,高等教育模式将走向生态化、分散化、网络化和个性化。
传统“教的范式”受到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自学习等新教学模式的强烈冲击,大学应加快推进“教的范式”向“学的范式”(以“学生、学习、学问、学用”为中心)转移,积极建构基于伙伴和朋辈新型学习关系的“学生体验”式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体验,强调学生自我认识与自我实现,推崇学生自学习、自组织、自培养、自规划、自调节和自适应。教学过程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有机结合。
在学习空间和平台方面,“学的范式”着力构建“五课堂”。“五课堂”中第一课堂,即传统和现行的教室内课堂;第二课堂为校内课外社团、公益、兴趣小组等各种活动;第三课堂是国内校外各类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义工等活动;第四课堂为留学、游学、访学等海外学习、交流、考察和实习等项目。第五课堂则为易班(E-class)、MOOCs课程、云学习、翻转课堂等虚拟课堂和网络交互等e-learning学习平台。这五个课堂共同构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泛在”课堂,从而实现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课堂学习与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多元融合。
(选编自:人民网)
上一篇: “互联网+教育”的能与不能
下一篇: 未来五年,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