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头
招生专栏导航
网络教育资讯

“互联网+教育”的能与不能

作者:远程教育研究中心 时间:2016-05-30 16:31:49 阅读人数1520
 

以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支撑的互联网技术与应用必将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学习方式;但是,它能强大到可以替代人类思维吗?著名的图灵实验和中文屋实验就此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被称为计算机之父的图灵做过一个实验,被测试者一个是人,一个是计算机,有人向人和计算机发问,另一个不知情的人试图从回答中区分是人还是计算机,如果计算机没有被辨认出,便通过了图灵实验,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台计算机通过实验。美国哲学家希尔勒创设了“中文房间”思想实验,一所房间里的人不会说中文也不能够用中文思考,但因为他拥有某些特定的工具,可以将屋外输入的中文问题做出中文的回答,让以中文为母语的人以为他能流利的说中文,希尔勒认为计算机和其他人工智能可以运行一个程序,处理信息,然后给出一个智能的印象,但无法真正的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不能够像人那样真正思考。

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互联网技术及人工智能的两个不同的特性,也给“互联网+”的兴起以重要的启迪。

“互联网+”对教育而言

它能改善学习条件但不能代替学习,但如何学习仍然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

它能丰富教育手段但不能取代教学,但学习仍然是学习者个人与群体之间的活动;

它能扩展学习者的视角但不能决定学习者的价值判断,价值观的选择和形成仍然是社会生活使然;

它能激发学习者的思维但不能运用人类灵活的思维方式,复杂性思维仍然是人类独特的品质;

它能提供海量的信息数据但不能意味着人们是否或怎样解读,解读信息数据的内在涵义仍然要依靠人们的发现;

它能展现大千世界多彩形象但不能产生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情感,人们的情感仍然是社会实践的切身感受,如此等等;

“互联网+教育”不是互联网与教育的简单叠加,互联网给教育提供的是条件和手段,并不是教育本身,在机器与人之间,在手段与目的之间,教育始终关注的是人的发展。                  

      选编自:《现代教育报》




上一篇: 技术支撑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下)

下一篇: 数字化时代的大学再造

页脚

京ICP备09080943号-1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联系方式:400-900-6991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振兴路18号 邮编:102249

京公网安备11011402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