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头
招生专栏导航
网络教育资讯

以体系建设破解教育信息化的“顶棚效应”

作者:远程教育研究中心 时间:2016-11-18 14:06:34 阅读人数1494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潮的消退,人们发现,教育信息化不仅未能带来革命性影响,还遭遇到“顶棚效应”。“顶棚效应”是指在现有学校教育教学体制机制下,教育信息化经过建设高潮后,逐步达到发展极限。

教育信息化出现“顶棚效应”的原因,就是“添加到现有学校”的信息技术,基本上“被置于学校的边缘”或停留在对现有体制机制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上。而在经济、军事等领域因应信息技术应用而引发革命变化的,无不是通过突破旧的体制机制,构建新的体系而发生的。

20155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目标,即“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以下称‘四化’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教育部颁布的《“十三五”教育信息化规划》,提出“四化”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和要求,为破解“顶棚效应”、构建未来教育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实现途径。“四化”体系建设试图通过重构教育体系,进行结构性变革,实现从关注工具使用转到关注应用效果上;从关注深度融合转到关注教育变革和体系建设上。

目前,正在开启互联网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重大变革——“人的网络”时代,即互联网经历了从“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向“人与人”时代演进。“人的网络”时代将为学生构筑自适应的“连通小世界”,实现人与人的智慧的连接,学生可以与全球的优秀教师、科学家、学者、学生、实体人或虚拟人等随时随地地连接,不断获得广泛而新鲜的知识、信息与智慧,世界正成为一所大学校。

数字化的核心是构建人机合一的思维体系,使电脑成为学生须臾不能分离的“外脑”。人的认知不仅发生在我们的头脑之中,还发生在人与人、人和工具——电脑之间的交互过程之中,未来人脑加电脑的协同认知将成为主流。中科院院士戴汝认为:“在信息时代,人—机结合的思维将会取代我们个人为主的思维方式。”新的思维体系构建是从四个维度梯次推进的:第一,教育教学内容的数字化,目前已接近完成;第二,教育工具(思维工具)的数字化,像文字变图像、视频,黑板变白板,工具变3D打印,实验变虚拟实验,现实变虚拟现实等,为学生思维提供数字化“柺棍”;第三,教育教学行为的数字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通过记录每名学生“行为轨迹”,分析全体学生的行为数据,描绘学生思维状况,让学生的思维“透明”;第四,数字化的最高级阶段——人脑的数字化,创建“超级大脑”。通过人脑与电脑任务的再分工,将学生从繁重的记忆、计算等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智慧集中到解决复杂问题、创新上。

“个性化”是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信息技术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2010年,国家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指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教育观念上的一次大转变。

“终身化”是指人类教育面临着重新思考和规划学校内外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任。随着远程教育、“慕课”等形式的兴起,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学生向世界一流大学、中小学名校优秀教师学习成为可能。

“四化”体系建设是一场革命,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发挥国家体制机制优势,扮演创新的领导者、推动者角色,设定教育变革的目标、基本路线、准则和时间表等,积极推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研发、投入、服务和产品供应方面的作用,未来应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教育建设与服务,真正建立起“政府评估准入、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自主选择”机制。

选编自:光明日报(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上一篇: 慕课思考:网络“原住民”创造未来教育

下一篇: 五种不同模式下学习者在线学习动机测量比较(上)

页脚

京ICP备09080943号-1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联系方式:400-900-6991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振兴路18号 邮编:102249

京公网安备1101140263号